文和乱武

东汉末期掠夺天子事件

文和乱武,是指发生在东汉末期的一场掠夺东汉天子的事件。因为事件的始作俑者——贾诩的字是文和(贾诩,字文和),所以称为文和乱武

吕布刺杀董卓之后,李傕成为西凉军的头号首领,李傕此时无所依托本欲解散军队,各自还乡,谋士贾诩为自保献“奉国家以正天下”之策,与同党郭汜、张济等人结盟攻进长安,在击败吕布杀了王允之后,控制司隶地区和凉州东部,挟持汉献帝,把持朝政长达四年,短暂地掌握了东汉王朝,后来与郭汜反目,自相残杀。二人为掠夺汉献帝在关中一带发动战争,使得关中地区变为废墟。后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率领关中诸将段煨等讨伐李傕,夷其三族。

名称由来

“文和”是贾诩的表字,“乱武”意为“滥用武力、制造动乱”。该名称源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中的记载。当李傕等人欲解散军队逃亡时,贾诩劝阻并献策,从而引发李傕、郭汜之乱,故史家以“文和乱武”概括贾诩此计及其造成的巨大破坏。

历史背景

王允诛卓

189年4月,汉灵帝病故,汉少帝立,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操纵政权的十常侍等宦官势力水火不容。为了灭宦官集团,何进决定征召凉州兵团进驻京畿,以为外援。凉州兵在董卓的带领下,进入洛阳,控制了朝廷。贾诩听说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便投奔牛辅军中,升任讨虏校尉。董卓废掉少帝,另立汉献帝,把持朝政,招致各地军阀的讨伐。公元192年4月,司徒王允联合董卓部将吕布,成功诛杀了暴虐的权臣董卓(牛辅出逃后被部下杀害)。王允随后执掌朝政。

王吕生嫌

李傕、郭汜等人因王允、吕布杀死董卓,对并州人充满怨恨,将军中数百名并州籍将士全部杀害。牛辅既死,部众无所依托,打算各自逃散。李傕等人恐惧,先派使者到长安请求赦免。王允原本商议赦免董卓旧部,吕布也多次劝说,但后又改变主意,不愿赦免。吕布想将董卓财物分赏公卿将校,王允又未同意。加之王允素来轻视吕布,视其为武夫,吕布也自恃功劳夸耀不已,二人渐生嫌隙。

凉州惊变

王允性情刚直嫉恶如仇,当初因畏惧董卓的残暴而隐忍谋划。董卓伏诛后,自以为天下太平,处理政务时往往态度严肃,坚持原则而不通权达变,因此官员们不太亲近他。董卓部将及麾下官员多为凉州人,王允提议解散凉州军。有人劝王允,凉州人惧怕袁氏和关东联军,解除武装会引发恐慌。王允拒绝提议。当时民间谣传要杀尽凉州人,凉州军民惊恐不安。

事件还原

贾诩献策

牛辅的四大部将李催、郭汜、樊稠、张济等人因赦免无望,恐慌不安,想要解散队伍,返回故乡。贾诩说:“你们若单独行动,那么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擒获。不如率众西进,沿途收集士兵,攻打长安。如若成功,就以朝廷的名义征讨全国,如果不成功,再逃命也不迟。”众皆呼应。

攻陷长安

王允听说后,便派遣董卓的旧部将领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他们。徐荣战死,胡轸率部众投降。李傕随即收编败兵,等到达长安时,兵力已达十余万。他们与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等人会合(《资治通鉴》注引袁宏《后汉纪》记载:李蒙后来被李傕所杀),包围了长安城。长安城墙高峻,难以强攻。围攻了八天后,吕布军中的蜀地籍士兵(“叟兵”)发生叛乱,引导李傕军队入城。长安城溃破。李傕军队纵兵抢掠,杀死万余人。吕布战败后出逃。

诛杀王允

起初,王允任命同郡人宋翼为左冯翊太守,王宏为右扶风太守。李傕等人想立刻杀掉王允,但担心左冯翊和右扶风两郡会成为后患,于是先下令征召宋翼和王宏回朝。王宏派使者对宋翼说:“郭汜、李傕因为我们二人在外拥兵,所以才不敢加害王公。如今我们应召回去,明天就要全族被灭了。有什么对策?”宋翼回答说:“虽然祸福难测,但君王的命令是不能违抗的。”王宏说:“义兵纷起,祸根在董卓,何况他的党羽呢?如果我们起兵共同讨伐君王身边的恶人,关东地区必定响应,这是转祸为福的计策。”宋翼不听从。王宏无法单独行动,于是二人一同应召回到长安。回朝后,他们被交付廷尉审讯,李傕随即逮捕了王允,并将宋翼、王宏一同杀害。

把持朝政

李傕自封为车骑将军,开设府署,兼任司隶校尉,假节钺。郭汜任后将军,樊稠任右将军,张济任镇东将军。李傕、郭汜、樊稠共同把持朝政,张济则率军出京驻守弘农。贾诩先是任左冯翊一职,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李催等人想封他为候,贾诩推辞说:“不过是救命之计罢了”,没有接受。又让他做尚书仆射,贾诩推辞说:“素无威望,不能使众人信服,此举于国不利”,再次拒绝。李等人无奈,只好改授贾诩为尚书,负责选拔人才,贾诩勉强答应。

内讧杀稠

兴平元年(194年),马腾因私求(李傕)未得满足,联合韩遂等人率军攻打李傕。李傕派侄子李利与郭汜、樊稠率军迎战,于长平观大破联军,斩首万余级。马腾、韩遂败逃凉州。追击途中,韩遂与樊稠并马言笑,引发李傕猜忌。

次年(195年)春,李傕借宴会之机杀樊稠,引发郭汜猜忌,爆发内战。安西将军杨定原是董卓部将,害怕李傕残忍加害,便与郭汜联合,图谋将汉献帝迎到自家军营。李傕得知计划后,立即派兵包围皇宫,强行劫走帝后,纵兵洗劫宫廷,并放火烧毁宫殿、官府和民宅,将长安城焚为废墟。

郭汜扣押公卿大臣,率军攻打李傕。李傕则将皇帝转移到北坞营寨,自封大司马,与郭汜连续数月交战,死者数以万计。

追驾掠杀

汉献帝多次请求东归,往返数次终获李傕、郭汜同意。御驾启程后,李傕率军屯曹阳,升郭汜为车骑将军。郭汜护送途中企图胁迫皇帝改道西行,被杨定、杨奉、董承拒绝。郭汜恐事泄生变,弃军投奔李傕。车驾行至华阴,段煨请献帝驻跸其营。而杨定因与段煨有旧怨,诬其谋反,发兵围攻段营。

李傕、郭汜后悔放天子东归,便联合张济以“救”段煨为名追击车驾,在弘农东涧大败护驾军,掠尽皇家仪仗,献帝露宿于曹阳野外。董承、杨奉假意与李傕等人议和,暗中招揽白波军与南匈奴率兵反击。李傕等予以抗争,杨奉等惨败。献帝被迫渡河逃难,士卒争船断指,随行者仅数十人,宫女尽被李傕兵掠夺,冻死者极多。

历史影响

当初献帝入关时,三辅地区尚有数十万户人口。经李傕、郭汜相攻,加之天子东归,长安城空置四十余日,强壮者四散逃亡,老弱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几乎人烟绝迹。

相关人物

贾诩

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曹魏谋士,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生。初举孝廉,任郎官,因病辞官。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在董卓的女婿牛辅军中任职。

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失败,牛辅被杀,李催、郭汜等打算解散回乡。贾诩制止,建议他们不要分散兵力,而是会集兵力进攻长安,后为左冯翊,拜尚书,再拜光禄大夫。兴平二年(195年),李催、郭汜、樊稠共把朝权,互相猜忌,贾诩(宣义将军)从中劝告。皇帝离开长安,贾诩上还印绶,投靠同郡将军段煨,但段煨怕他夺自己的兵权,贾诩心中不安。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肃侯,子贾穆嗣位。

李傕

字稚然,董卓部将,统领精锐部队“飞熊军”。诸侯联军伐董卓时,其同郭汜镇守汜水关;董卓迁都长安后,同郭汜、张济、樊稠镇守郿坞。董卓被诛,李等人攻入长安,逼退吕布,杀死王允,挟持汉献帝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钺,与郭汜共同辅政四年,自封大司马,短暂掌握了汉王朝。后他与郭汜反目,与之交战,劫持了汉献帝。后来汉献帝自长安东行,他又联合郭汜追击汉献帝。曹操率军迎献帝,将二人击退。198年,李催被段煨所杀。

郭汜

又名郭多,董卓部将。董卓被诛,其同李傕一同攻入长安,挟持汉献帝封自己为后将军、美阳侯,假节钺,与李共擅朝政,自封大将军。后来李与郭汜反目,与之交战,扣留公卿。汉献帝自长安东行,他联合李傕追击汉献帝。曹操率军迎献帝,将二人击退。197年郭汜被部将伍习所杀。

王允

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东汉谋士,诛杀董卓后的朝廷实际执政者。其拒绝赦免董卓部将,导致李傕、郭汜恐慌并最终反叛。长安城破后,于192年被董卓部将李催、郭汜所杀。

汉献帝(刘协)

东汉王朝末代皇帝。先后被李傕、郭汜劫持,成为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后趁李郭内斗之机逃出长安,历经波折,后被曹丕逼着禅让,东汉亡。

樊稠、张济

董卓部将。与李傕、郭汜一同起兵反攻长安。

樊稠在长安执政期间,因与韩遂暗中交好而引起李傕猜忌,在宴会上被李傕刺死。李郭内斗后,张济出面为二人和解。后因军队缺粮,率军南下荆州攻打穰城,中箭而死。

吕布

字奉先,东汉末年著名将领,五原郡九原县(在今内蒙古包头)人。原董卓部将,后与王允合谋诛杀董卓,任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因诛杀董卓,成为李傕等人的敌人。长安保卫战中,他战败逃亡。逃出长安后,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张杨,最终占据徐州,后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
0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发生年代
东汉末年
主要人物
贾诩
事件
掠夺东汉天子
事件当事人
贾诩、李傕、郭汜、刘协
结果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