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

清代学者、文学家、官员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号石云,清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今沧县崔尔庄)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官员。

纪昀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历任侍读学士、学政、知府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罹法,纪昀为其通风报信而获罪,谪戍乌鲁木齐三年,后遇赦返京。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纪昀受命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始终其事,十有余年”,是其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嘉庆十年(1805年),纪昀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二岁,谥号文达。

纪昀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通儒”、“怪杰”、“真正的才子”、风流才子、一代文宗,号称是“无书不读”、“博雅淹通”的学者。有《纪文达公遗集》三十二卷,另有诸多学术著作。纪昀在主持纂修《四库全书》系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著作《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时人及后世学者对纪昀以上成就多给予较高评价。关于纪昀的成就,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名过其实,这主要是针对《四库全书》和《阅微草堂笔记》的局限性而言——既受制于当时的文化高压政策,纪昀这两部著作难免遭到“阉割”,从而也限制了其个人的学术成就。

人物生平

求学生涯

清雍正二年(1724年8月3日)六月十五日午时,纪昀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庄对云楼(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

雍正五年(1727年),四岁的纪昀便开始受书。自就学之始,他便显示出一种特别的天赋,天性奇特聪慧,为文不假思索,过目不忘。

雍正十二年(1734年),父亲纪容舒调任户部,纪昀随父至北京。与纪容舒交好的有李绂、方苞、陈兆岑、孙灏、戴亭等,纪昀跟随他们学习,受益匪浅。

乾隆三年(1738年),因父亲公务繁忙,无暇教纪昀读书,遂让纪昀拜董邦达为师学习。

乾隆四年(1739年),纪昀入读于生云精舍。

乾隆五年(1740年),纪昀返回家乡,参加童子试。

乾隆七年(1742年),纪昀再次前往北京,继续从董邦达读书。

科举之路

乾隆九年(1744年),纪昀在岳父马永图家读书。同年,在河间府参加了科试并夺魁,被取入河间郡庠就读。但在之后的乡试中,纪昀因为以经破题,被考官置入劣等而名落孙山。其后,纪昀闭门不出,潜心苦读。

乾隆十二年(1747年)秋,纪昀参加顺天乡试,作《拟赐宴瀛台联句并锡赉谢表》《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论》,名列第一。

乾隆十三年(1748年),纪昀以乡试第一的身份入京应会试,却未能考中进士。

乾隆十四年(1749年),纪昀为应礼部试,与钱大昕、卢文弨及从兄纪昭等,结为文社,商榷制义。并与诗人宋弼等交往密切。

乾隆十五年(1750年),纪昀编纂《玉溪生诗说》。

初入官场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纪昀再次应会试,中第二十二名。四月二十一日,在殿试中取二甲第四名,授庶吉士。

乾隆二十年(1755年),纪昀编定《张为主客图》。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纪昀刊刻戴震《考工记图》,并作《考工记图序》。同年秋,与钱大昕总纂《热河志》,扈从热河。途中恭和御制诗进呈,乾隆帝颇嘉奖。由此馆中有“南钱北纪”之说。随后扈驾滦阳,从猎木兰围场,写了大量恭和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纪昀学习期满,散馆考试列一等授编修,擢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同年,撰《沈氏四声考》二卷。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纪昀在翰林大考中列二等七名,充武英殿纂修。

官场浮沉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纪昀所作《唐人试律说》脱稿。夏,始读史雪汀《风雅遗音》。因“叶韵之说多舛误,又门目太琐。”重为编录,多与戴震商讨。较之原书,更为完备。七月,充山西乡试正考官,撰《乾隆己卯山西乡试策问三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纪昀充会试同考官。九月,覆阅《唐人试律说》刊本,字多讹误,重为点勘。有《书韩致尧翰林集后》,继而点阅《香奁集》,作《书韩致尧香奁集后》《书八唐人集后》。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纪昀编定《庚辰集》,并开始评阅方回的《瀛奎律髓》。同年,以京察一等,道府记名,充庶吉士小教习、方略馆总校。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秋,纪昀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十月初八,出都,受命视学福建。十一月初一,渡黄河。年底至福建。著《南行杂咏》一卷。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纪昀任福建学政,升侍读。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纪昀重修《大清一统志》。编定《后山集钞》,自为序,书于福州使院之镜烟堂。八月二十五日,父亲去世,丁忧北归。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纪昀开始评点《苏文忠公诗集》。同年,续修《纪氏家谱》,并撰《景城纪氏家谱序例》。除此之外,尚有《渠阳王氏世系考序》《河间孔氏族谱序》《棠楹鲍氏宣忠堂支谱序》《汾阳曹氏族谱序》等。这些序文,探讨了谱牒之源流、意义、体例等问题,反映了其对谱牒之学的见解。此外,还编成《删正帝京景物略》,并为之作序、跋。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纪昀服阕赴京,补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晋左庶子。因虎坊桥旧宅未赎,暂住钱香树空宅中,作题壁诗二首。正月,受诏续修郑樵《通志》。

贬官新疆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纪昀被补授为贵州都匀府知府,乾隆帝以其学问素优,外任不能尽其所长,命加四品衔,留任左春坊左庶子。四月十四日,乾隆帝于正大光明殿考试翰林诸官,纪昀为二等十六名,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六月二十四日,为江南乡试副考官。此时,乾隆帝得彰宝奏报,两淮历任盐政“均有营私侵蚀等弊”,大为震怒。下令革职查办所有涉嫌官员,并指示将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家财查封充公。纪昀的长女嫁给了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之孙卢荫文,纪昀得知此事后,传密信给卢家,卢家立刻将家财转移,上门查抄之人一无所得。之后,东阁大学士刘统勋等人经过调查,发现纪昀是传信之人,便将其软禁,并据实上奏。七月,乾隆帝将纪昀革职,将他贬至乌鲁木齐。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纪昀在乌鲁木齐,任戍所印务章京,负责整理案牍、撰写文书等。

赐还京城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二月,乾隆帝下谕赐纪昀还京。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纪昀治装东归。旅馆孤居,追述风土,兼叙旧游,自巴里坤至哈密,得诗一百六十首,命名为《乌鲁木齐杂诗》,自为序。六月,至京师。八月,《纪评苏轼诗集》编成。八月初六日,评阅《文心雕龙》毕。十月初,乾隆帝从热河南归,纪昀离京北上,迎銮驾于顺天府密云县。此时正值土尔扈特回归,乾隆帝便命他以此为题,作诗纪念。纪昀作《御试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诗》以进,乾隆帝大喜,于十月初七日下谕,加恩赏授纪昀翰林院编修。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七日,纪昀删减浦起龙注《史通》,命名为《史通削繁》。

四库总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开四库全书馆,选翰林院官专司纂辑。经大学士刘统勋举荐,纪昀与陆锡熊担任了《四库全书》的总纂。两人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根据纂修官提出的应刊刻、应抄录等意见,检阅原书,决定各书是否存录;之后,将去取留舍的意见呈交乾隆帝,皇帝审阅后对收录书籍的名单做出决定;最后,总纂官对入选的书籍提要进行修订,并将书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把各篇提要排纂为《四库全书总目》。十一月,补侍读。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七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命其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外,另刊《简明书目》一编。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纪昀擢侍读学士,充文渊阁直阁事。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馆臣校书出现错误,部议纪昀的罪责,以特旨免罪。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纪昀擢詹事府詹事。四月,擢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同年,第一份《四库荟要》编成。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九月,纪昀奉命与陆锡熊、陆费墀、孙士毅等,修《历代职官表》,书成后列入《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份《四库全书》完成,纪昀撰写了《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乾隆帝看后大为赞赏,将此文收入《四库全书》卷首。授纪昀兵部右侍郎,仍兼直阁事。七月十四日,命其为四库馆总裁,督同总纂修《河源纪略》一书。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纪昀转任兵部左侍郎。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纪昀充会试副考官。同年,知武会试贡举。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纪昀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四月二十一日,为殿试读卷官。乾隆帝偶阅文津阁《四库全书》,发现错谬甚多。纪昀与陆锡熊俱受处罚,分赔装订、挖改工价。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夏,纪昀编成《滦阳消夏录》六卷。九月二十一日,充武会试正考官。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月,纪昀转任左都御史。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四库全书》全部完成。同年八月,纪昀复迁礼部尚书,仍署左都御史。

晚年经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七月二十五日,纪昀编写《姑妄听之》四卷成,自为序。

乾隆六十年(1795年)四月,纪昀以礼部尚书兼署左都御史。覆勘会试卷,复充殿试读卷官。同年,著《我法集》二卷。

嘉庆元年(1796年)春,纪昀充会试正考官。六月,调任兵部尚书。十月,调为左都御史。

嘉庆二年(1797年)八月二十日,纪昀迁任礼部尚书。

嘉庆三年(1798年)五月,纪昀扈从滦阳。七月,编写《滦阳续录》六卷完成,自为序。

嘉庆四年(1799年)二月初九日,纪昀奉命充高宗实录馆副总裁。四月二十日,为殿试读卷官。十月初六日,为武会试正考官。

嘉庆五年(1800年)八月,纪昀编写《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完成,共二十四卷,编定刊行。

嘉庆六年(1801年)十一月初八日,纪昀为会典馆副总裁官。

嘉庆七年(1802年)三月,纪昀充会试正考官。撰《壬戌会试录序》。该序阐明了是科举取士的原则及衡文的标准,论述了八股取士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科举制度史,颇有参考价值。

因病去世

嘉庆十年(1805年)正月二十六日,嘉庆帝命纪昀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并管国子监事。二月四日,与朱珪共同入内阁,同上翰林院中堂任。二月十日,纪昀生病。于二月十四日酉时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嘉庆帝赐白金五百用于治丧,谥号“文达”。

主要影响

政治

上奏赈灾济民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直隶多次发生严重干旱,颗粒无收。饥饿使百姓苦不堪言。纪昀多次向皇上上疏陈情,剖析利害,奏请豁免百姓钱粮,并截取南漕官粮数万石加以赈济,乾隆皆依奏而行。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直隶水灾。仅这一年纪昀就连上《恭谢恩恤直隶八十三州县贫民分别赈借口粮》等七个折子。

保护图书

纪昀入主“四库馆”期间,以他的一己之力,多次上书,保护了一大批被确定为“抽毁”和“全毁”的图书,使之免遭“秦火”之厄。这在当时是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险的。

文学

小说

纪昀创作的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1196则,约40万字。该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每一则书前均有作者写的小序,说明各书的写作宗旨、过程和成书时间。在撰写期间,每成一卷便风行于世,对当时及其后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在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正直而通达,学识渊博且诙谐,另外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例”的写实手法,所以,小说对清代中期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反映。其故事,既有上层社会的故老遗闻、官场百态、人情翻覆、典章考证,也有下层百姓的闾巷琐谈、奇事异闻、医卜星相、神鬼狐魅。这些或雅或俗、亦正亦奇的故事,纵横上下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种种矛盾,也揭示出不同阶层人物的众生相。在文字狱泛滥的清代中期,文人稍有疏忽,动辄得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用直接或间接的办法,暴露社会的阴暗面,指斥道学家的虚伪害人,揭发官场黑暗,抨击不合理现象。这种勇气和胆量,在当时社会形态下实属不易。

纪昀对笔记体小说有独特的理解,他继承了晋宋志怪小说的写作理念,重在“表彰风教”,有益于世道人心;同时要求笔记体小说只应记录那些奇异非常之事,不能“诬谩失真”,不能以个人的主观好恶或恩怨私情去颠倒事实,否则就是“为例不纯”。在纪昀看来,笔记体小说同样离不开真情实感的表现,他非常强调情感表现在志怪小说人物事件中的重要性。《阅微草堂笔记》这种只是搜奇志异、以记狐鬼神怪故事为主的特点,真正体现了纪昀对笔记体小说的一种文学解读。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自问世以来,一大批文人墨客争相仿效,如许仲元的《三异笔谈》、俞鸿渐的《印雪轩随笔》、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等,大有淹没《聊斋志异》之势。

《阅微草堂笔记》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和体现了纪昀的文学思想主张。在《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以及《溁阳续录》等自序中,纪昀也反复谈到自己“准时拈纸墨,追录旧闻”,“或时有异闻,偶题片纸;或忽忆旧事,拟补前编”,等等。这些谈话也都反映了纪昀对于小说内容之广博与庞杂的孜孜以求。纪昀门人盛时彦对纪昀追求“博”“杂”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在《阅微草堂笔记·序》中称其“俶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这就不只是对《阅微》特色的一个思想总结,也明确地道出了纪昀在小说内容上是力求其博采旁搜、摭拾繁复的。但也并不是说,纪昀所致力以求的“博”与“杂”就是漫无边际、无所约束的。在纪昀看来,笔记小说所记,除了必须赋予一定社会功能之外,同时又是应该受到一定“例”外限制的。这个“例”,其实就是指笔记体小说所应有的特性。而纪昀小说思想的出发点正是针对笔记体小说,即志怪小说,而不包含志人小说,更不包括其他类型的小说。其实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文学思想观念的具体实践。

墓碑文

纪昀为人撰写的墓碑文的数量相当不少,据其孙纪树馨所辑《纪文达公遗集》收录统计,所收墓表文28篇,其中墓志铭25篇,墓表3篇。友人李忠智、周林华、孙建等访求又得四篇,均为墓志铭。纪昀的墓表文创作展示出自身的特点。

1、形态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长廊

墓碑文要求在不长的篇幅内历叙传主家世、胪列墓主生平事迹,因而对其人事迹材料的选择组织须有史家的才能,使之不仅具备人物传记的性质。同时尚须具备史传价值,所以写来就要求有风韵、不呆板,以典型的事件塑造出典型的人物。纪昀的32篇墓碑文字,除少数几篇应酬的文字外,基本上能以巨笔精心刻画,构成了一条生动的人物画廊。

这里有政绩卓异、地位显赫的名公巨宦。对这些人物的描述,纪昀往往能抛开历数其重大事迹的陈套,而从中发现那些异乎寻常的独特之处。如《内务府郎中黄钟姚公墓表》叙写姚吉保的一生,并没有重点写他倍极恩荣的宦海生涯,而是重点写恬退。

纪昀的墓碑文还塑造了一些安贫乐道、穷达顺其自然的中层官员形象。还为一些有所作为的中下层地方官员立传,热情地歌颂了他们的政治才能。此外,他还为许多平凡人立传,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下层人物(无官阶的平民)如南皮张振斯事亲唯孝、周恤亲朋、与乡党为善的忠厚之风,不特意以节高行异而炫耀耳目,能推其所爱,有古君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风范等。

纪昀所撰墓碑文中塑造的人物群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同时也为清代史的研究、清代思想的研究、中国墓志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写作方法丰富多彩

纪昀自谓古人创作体式已经大备,后之作者难以跳出古人的藩篱。但仔细品读他的碑志创作,却能从中发现许多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1)抒情、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墓碑文总体上讲应属于史传类文体中的人物传记,作为传记,则其手法当以叙事为主。而纪昀的碑志创作并不单单运用了叙事的语言,并非只单纯依靠叙事叙述墓主的生平事迹,而是将叙事、议论和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篇篇较生动的人物评传。

(2)多样的衬托。一个人物的优劣,须有可参照的对象,两相比照,便是对比。在对比中,高下相形,优劣自现;而突出一个主要人物,常常用另外一个言行与之相关或相似的人物铺垫底色,以之印证主要的特点,便是衬托。纪昀所作的32篇墓碑文中,就有不少篇什采用了这种手法。它们或以夫衬妇,或以友衬友,或以僚衬主,或以子衬父,样式繁伙而灵活。

(3)言行见性。纪昀所传墓碑文,基本上属于人物评传,而这种文体要求人物具有丰满的血肉,要使他们活起来。所以,要通过人物自身言行的刻画使之生动而形象。如写刘湄阻止挑直直隶山东河道时,慷慨自任其责曰:“脱以误运罹谴,吾独当其咎,不以累君。”激昂慷慨,如出肺肝,忠心可鉴。

(4)铭与志的结合。志以散体的性质详叙履历生平,铭以简短的韵语形式对人物作概括的评价。从写作学的意义上讲,铭类似于史传的传赞、骈文的赞语,均有卒章显志的作用,都有以结尾总结全篇的用途。而铭文的简短,又决定了它必须使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根据传主一生中最具魅力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评价)。纪昀的墓志铭继承了前辈作家为人物立传的优秀传统,而在铭与志的结合上又超出了前人。如铭刘亨地曰:“外朴内真,中粹而温。其存也,不疏不亲;其没也,乃慨想其人。已矣乎,吾谁与论?”与记述刘亨地不妄交友、恬淡自持而内存锦绣的性格、经历相符,表现了作者的悼惜之情。

(5)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墓碑文作为一种较特殊的文体,既有历史的性质,又有文学的性质。作为历史,要求记述符合历史事实;作为文学,要求记述符合人物的特性。纪昀的墓碑文创作,较为严格、自觉地遵循着这一创作规律。

诗歌批评

纪昀与其说是一位诗论家,还不如说是诗歌批评家更合适。其诗歌批评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瀛奎律髓刊误》中。

纪昀的批评理念首先是坚持艺术标准第一。针对方回评朱子《登定王台》诗,许其可人老杜、后山集中,纪昀先断言:“以大儒故有意推尊,论诗不当如此。诗法、道统,截然二事,不必援引,借以为重。”然后具体指出“中四句有古迹山川处便可用,最为滥套”。卷五评韩琦三首,也认为:“三诗皆平钝,虚谷特以昼锦佳事、魏公名人存之耳。然选诗只合论诗:诗不可废,虽宋之问之邪佞,不能删而不存;诗苟不佳,虽名臣大儒,不宜迁就标榜,使后学循名而误效也。”凡此都可见纪昀论诗,毫不含糊地以艺术水平为唯一标准,既继承了“不以人废言”的传统,又修正了“有德者必有言”的观念。出于同样的认识,纪昀论诗也不迁就题材和风格。像《早朝大明宫》之类,在他这样的庙堂文人乃是最重要的题材,可他偏说“此种题目无性情风旨之可言”。在纪昀心目中,诗以意味为本,题材和风格都是末,没有什么题材或风格天生就重要。因此,“凡诗只论意味如何,浓淡平奇,皆其外貌。若偏主平淡,则外强内干,亦成伪体,与西昆弊等”。同理,偏主豪壮亦然。崔颢《题潼关楼》纪昀评:“气体自壮,然壮而无味,近乎空腔。”这种认识保证了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纪昀论诗不仅对原理问题有清晰的意识,同时对历代诗学源流也有高屋建瓴的洞见,因此从不一般化、教条化地谈论诗法,而总能紧扣作品的具体语境来把握作者的意图,从范式的高度来判断作品写作的得失。他在《田侯松岩诗序》开篇即指出,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自己的范式,历史上的流派也各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在唐代以前流派意识尚不清楚,从晚唐开始流派意识和不同的美学追求成为诗坛明显的事实。然则讨论唐代前后的诗歌,就必须出以不同的眼光。既不能以后人的趣味来衡量前人,也不能因末流的泛滥而抹杀创始者的价值。基于这种认识,他通过对一些作品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的独到揭示,提出三个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批评原则。

其一、对前人有意识的风格戏仿,应该在理解作者意图的前提下给予评价。

其二、对诗歌写作有历史的认知,不以后起的艺术观念来衡量和评价前代作品的表现手法。

其三、对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评价须放在历史语境中看,不能以后代模拟泛滥的结果来抹杀创始者的价值。

纪昀提出的这些原则,都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相关,涉及艺术评价的历史性、评价的准则,以及如何看待作品的独创性、在历史上给它定位等问题,纪昀在这些问题上显示出清楚的理论意识。

纪昀论诗非常重视类型和体制的把握,评点中对作品分类这样的细节也不放过。评柳中庸《愁怨》:“此闺情诗,非边塞诗也。缘误看五六句,故收于此耳。”评李商隐《隋宫守岁》:“此是咏古,不宜人怀古类。”这都是从体制来辨析类型。宋庠《闰十二月望日立春禁中作》,方回断为昆体,纪昀谓“此非昆体,乃初唐应制体耳”。这是从风格来辨析体制。王安石《次韵仲卿除日立春》,冯班许其“毕竟大样”,纪昀则指出颔联“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两句“乃试帖刻画小样,入诗碍格”。这是由笔调来辨析类型。严格对待具体作品的归类,是重视作品类型、体制意识清晰的表现。始终从体制入手把握作品,使纪昀对诗歌作品的理解明显比前人通达,对批评尺度的掌握也更有分寸。总而言之,纪昀的诗歌批评不仅具有清晰的理论意识,同时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穿透力和出色的判断力。

目录学

纪昀一生致力于《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他在四库全书馆内时间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出力最多。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计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卷。清乾隆以前的中国古籍,几乎都被囊括进去了。纪昀在领撰《四库全书总目》的过程中,不仅要综揽全局。斟酌体例,综合平衡,润色文字,笔削从核,亲手删定,还要编注提纲,校录子部,给经部诗类写小序。《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上的成就是空前的。历史上不管是官修目录,史志目录,还是私家目录,都无资格与之相匹敌。就编制体例而言,四部前冠有总序,大小类前冠有小序,每书附有提要。《四库全书总目》不仅对十八世纪以前的中国学术进行了一次大总结,而且,在编制体例上,在图书内容的揭示上及图书的编排上,可以说是集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之大成。同时,其篇帙之巨大,体例之完备,内容之丰富,以及学术价值之重要,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目录学名著,是清代目录事业的重大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享有很高声誉。

第一、阐明学术流变

纪昀继承中国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于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并于其下所分44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通过这些系统的部类小序乃至案语,以纪昀为代表的清代学者。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判,同时也对图书类目的分合变化作了历史的考辨和说明。

第二、四部分类法完善

《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历代各种目录的分类体系,根据学术发展和图书出版情况,从中吸取精华,为其增设类目和变更类目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指定出一系列目录分类的立类原则:以义立类,以体立类,以时代和地域立类,或根据图书的多少立类以人类书,总之,是随现实需要而立类。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一级类目分经、史、子、集四部 ;二级类目分:经部十类,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类,合计四十四类;流别繁杂者,为使条分缕析,又设有子目。计有六十七个。从而,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分类体系,使中国古典目录分类,达到了高峰。

第三、目录学方法集成

撰写总序和大小序。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优良传统,《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予以发扬光大。在卷首置凡例二十则。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在各部前冠有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经序叙述经学流变,史序叙述作史方法,子序叙述部次理由,集序叙述文集原始;各类撰有小序,祥述其分改隶,以析条目。大序统撮全书,小序单言一篇。大小类序真正起到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提纲挈领,指导治学的作用。”

第四、内容提要言简意赅

《四库全书总目》把刘歆创制的叙录体,王俭创制的传录体,马端临创制的辑录体熔于一炉,为每书编有简明的提要。提要的内容,包括作者籍贯、官职,以论世知人,考本书得失,权众说异同。以及文字增芟,篇帙分合等,都详为考辩,巨细不遗。使古代的提要,这一目录学撰著形式达到新的高度。对于以后窥视清代学术源流、政治思想为查阅古籍提供了线索。

第五、发抒论学见解

如“乐类”谓“大抵乐之纲目具于《礼》,其歌词具于《诗》,其铿锵鼓舞,则传在伶官,汉初制氏所记,盖其遗谱,非别有一经,为圣人所定也。”“楚辞类”说 :“考史迁称屈原放逐,乃著《离骚》,盖举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袭骚名,则非事实矣。”认定《三百篇》与《楚辞》实质上应是总集。

校勘学

清代学者对于古籍的校勘整理,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但经、史始终是重点,纪昀自撰的《玉台新咏校正》却是对总集的整理,堪称集部校勘的一部典范著作。纪昀以明代赵均覆宋本《玉台新咏》为底本,参校明冯舒《冯氏校定玉台新咏》和清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并广泛搜集类书、总集、 别集、旧注、诗话中的异文,完成了这部书。

第一、“有所改,有所不改”

在清代,以顾广沂为代表的对校派,注重版本依据,强调保持书之原貌,虽有错字,必存原本,并提出了“不校校之”的原则。纪昀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总结,但“有所改,有所不改”的实践实际上是贯穿《玉台新咏校正》始终的。如遵宋本,卷六: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春草可揽结”一首,《艺文类聚》作“闺怨”;“贱妾思不堪”一首,《艺文类聚》作“采桑”。案 :六朝遗集率鲜完书,其存于今者,大抵抄撮于诸书之中,辗转相承,文多讹异,无由定其孰是,今仍从宋刻书之。纠宋本,纪昀遵重宋本,而不迷信宋本。这表现在他有时“勇于改字”,即在有其他版本依据的前提下,并有旁证材料证明底本为非时,纪昀就大胆改正底本。卷三:陆机《乐府三首·艳歌行》“清川含藻景”。景,宋刻作“影”。案:二字古本无别,自葛洪加“乡”之后,词人所用亦略区分,形影字可以作“景”,风景字则不可作“影”,今从《文选》。从文字角度改正宋刻。而对于那些意可两存,或无由定其是非的,则附录诸本异同,而不轻改底本。

第二、校勘材料拓展

纪昀进行他校时,广泛搜取类书、总集、旧注等作为校勘材料,并始终坚持几种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避免了由于偏信某一种书而导致的失误。通过纪昀对类书异文的取舍之例,可以看出他科学的校勘观念和方法同。①遵类书。类书是分类编排的书籍,它大量节录各书原文,有时甚至将整部书收入,较古的类书所收材料大体是直接从古抄本转录,所以古类书在校勘时有很大价值。纪昀充分利用类书作为他校的材料,纠正了不少底本的错误。如卷一:繁钦《定情诗》“金薄画幧头”,幧,宋刻作“搔”。案:《西京杂记》“搔头”乃玉替之名,不得云金薄、云画,且《太平御览》收此句于“幧头部”,知非误字,今从之。可以看出,纪氏以类书改古书,是特别慎重的,基本上都有旁证,类书在纪昀这里只是一个重要的版本依据而已,其对类书的使用是相当科学的。②不尽据类书。纪昀则认为,“类书节本不足为据”、“类书所引多节文”、“类书以意标目,非其本题,亦非其本旨”等等,对类书采取了谨慎选择的态度。如卷一:《古诗八首·客从远方来》“文采双鸳鸯”。文采,《太平御览》“绮部”引之作“文作”,然“鸳鸯部”引之又作“文彩”。盖《御览》刊本多讹,不尽可据。

第三、考证内容拓展

校勘是考据的基础,将考证的方法运用于校勘,无疑可以使校勘成果更加丰富、准确。纪昀在校勘《玉台新咏》的同时,对这本书的许多问题也都进行了考证,内容涉及《玉台新咏》的方方面面。如具体诗歌的作者、诗题,全书的编者、成书时间、体例、行款,乃至字词、诗歌分章等问题。这些考证性工作,解决了《玉台新咏》中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即使对现代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考诗之作者,《玉台新咏校正》或根据其他文献的记载,或通过分析《玉台新咏》自身的编排体例,对书中十六首诗的作者进行考证。尽管一些问题由于时代绵远,资料缺乏而不能邃下定论,但其考证结果足资参考。

第四、“因材施校”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校法四则》归纳前人的校勘方法为对校、他校、本校和理校四种,乾嘉学者或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交互运用。纪昀除了已经熟练地使用了后来被称为对校、他校、本校和理校四种方法,更有一个新的创获,即“因材施校”,紧紧抓住《玉台新咏》诗歌总集的性质,在有版本依据的前提下,体会文情,揣摩诗意。从文学的视角出发,灵活进行校勘。如炼字。卷二 :石崇《王明君辞一首》“乃造匈奴城”乃,《文选》作“遂”。案:“乃”字有远而难至之意,故从宋刻。

在《玉台新咏校正》中,纪昀针对校勘对象的文学性特征,从诗歌的炼字、用词,诗歌的对偶、押韵等角度辅助校勘,取得了不小的收获。总之,纪昀《玉台新咏校正》在校勘学史上同样具有典范意义,堪称集部校勘的集大成之作。

书法

清初,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导,当时大部分书法家都推崇研习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纪昀也跟随着当时的潮流,并在当时书法占有一席之地。其书法书写流利,有着圆融的特点,有着雍容华贵气质,书法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苍劲多姿,可以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历史评价

  • 清代官员汪德钺:①吾师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②吾师……平生讲学,不空持心性之淡,人以为异于宋儒,不知其牖民于善,坊民于淫,拳拳救世之心,实导源于洙泗即偶为笔记,以为中人以下,不尽可与庄语,于是以卮言之出,代木铎之声。乍视之,若言奇言怪;细核之,无非寓惩劝以发人深省者。
  • 清代经学家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公于书无所不通,尤深汉易,力辟“图”“书”之谬。《四库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明理正,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可谓通儒矣。
  • 清代经学家阮元《纪文达公遗集》序:我朝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至于贯彻儒籍,旁通百家,修率情性,津逮后学,则河间纪文达公足以当之。……高宗纯皇帝命辑《四库全书》,公总其成,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支分派别,罔不抉奥提纲,溯源彻委。所撰定《总目提要》多至万余种,考古必衷诸是,持论务得其平。
  • 清代学者张维屏《听松庐文抄》:或言纪文达公博览淹贯,何以不著书?余曰,“文达一生精力俱见于《四库全书提要》,又何必更著书。今人目中所见书不多,故偶有一知半解,便自矜为创获,不知其说或为古人所已言,或为昔人所已驳,其不为床上之床,屋下之屋者,盖亦鲜矣。文达之不轻著书,正以目逾万卷,胸有千秋故也。”
  • 晚清学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四库总目》,虽纪文达、陆耳山(陆锡熊)总其成,然经部属之戴东原(戴震),史部属之邵南江(邵晋涵),子部属之周书昌,皆集其所长,书昌于子部盖极毕生之力,……故子部综录独富,……耳山后入馆而先殁,……目录须行时已不及见,故今之言修四库书者,尽归功文达。然文达虽名为博览,而于经史之学则实疏,集部尤非当家,经史幸得戴、邵之助,故经则力尊汉学,识诣既真,别裁自当,……史则耳山本精于考订,南江为专门,故所失亦鲜。子则文达涉略既遍,……弥为详密。惟集部颇漏略乖错,多滋异议。
  • 清末民初政治家赵尔巽主编《清史稿》:①昀学问渊通。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蔚为巨观。惩明季讲学之习,宋五子书功令所重,不敢显立异同;而於南宋以后诸儒,深文诋諆,不无门户出入之见云。②新、元瑞、昀起侍从,文学负时望。新谨厚承世远之教。昀校定四库书,成一代文治,允哉,称其位矣!
  • 现代文学家鲁迅:①特别攻击道学先生,所以是那时的一种潮流,也就是“圣意”。我们所常见的,是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自著的《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时时排击。这就是迎合着这种潮流的,倘以为他秉性平易近人,所以憎恨了道学先生的谿刻,那是一种误解。(《买〈小学大全〉记》)②《聊斋志异》出来之后,……所以他所做的《阅微草堂笔记》就完全模仿六朝,尚质黜华,叙述简古,力避唐人的做法。其材料大抵自造,多借狐鬼的话,以攻击社会。据我看来,他自己是不信狐鬼的,不过他以为对于一般愚民,却不得不以神道设教。但他很有可以佩服的地方:他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代,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光看去,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一个人。(《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

轶事典故

生有异象

在民间传说中,纪昀出生时,多有奇异之象。有传说纪昀出生前夕,纪昀的祖父纪天申梦到一道火光闪入自己的家,之后纪昀便出生,于是人们将纪昀称为灵物托生。还有传说纪昀出生当天,献县的人们正在驱赶火精,火精逃至纪家门前,径直闯入门中,失去踪迹,此时,府内传报纪昀出生,人们便认为纪昀是火精转世。

少年神童

纪昀在参加童子试时,主考官是一位青年俊才,登科仅有三年。他见到纪昀后,先出上联“八岁儿童,岂有登科大志”,以戏谑纪昀的“神童”之名,纪昀立即对道“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回敬考官的登科经历;考官看到门上所绘门神,又出一联“门上将军,两脚未曾着地”,纪昀则对出“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考官又见考场附近有一塔,便再出一联“宝塔六七层,四面东西南北”,纪昀答道“宪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几番答对后,考官也不得不叹服纪昀的才华,纪昀“神童”之誉更是声名远扬。

生理特点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的形象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但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另外,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

贪肉嗜烟

纪昀在生活习性上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其中最突出的两点:一是他从不好饮酒,不食谷物,吃饭时,桌上只摆猪肉十来盘,茶水一壶,日食肉十斤左右;二是烟瘾特大,他自行设计了一个造型独特的大烟袋,烟管长三尺,烟锅一次能装三四两烟,故人称其“纪大烟袋”。据说“纪大烟袋”这一袋烟,从虎坊桥的家抽到圆明园,几十里路都抽不完。

君臣对句

在民间,流传着不少乾隆帝与纪昀君臣对句的妙趣横生的故事。

一天,乾隆帝在便殿中和群臣闲谈,提及《论语》中的“色难”一辞,以为“此二字最难属对”。纪昀却随声应答:“容易。”乾隆笑言:“那么你就试对一下看看。”纪昀答道:“适才臣已对过了。”乾隆帝仔细回味,方觉“容易”正是“色难”的绝妙佳对,不禁掀髯失笑,群臣也无不佩服纪均的捷才。

乾隆帝对子部书籍十分熟悉,他多次集《论语》中的句子为上联,以此相难纪昀,然而,纪昀总是随口应答,毫无窘色。譬如,乾隆帝一次出的上联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纪昀则对以“有寡妇遇鳏夫而欲嫁之”。不但对仗工整贴切,而且戏谑有趣。

乾隆帝五十大寿那一年,率纪昀等群臣东巡登泰山,在东岳庙北的弥高岩前,乾隆帝想起《论语》中“仰之弥高”之句,一时集成颇难应对的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他语音未落,纪昀已念出了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对得自然流畅,无懈可击。在泰山“观音阁”,乾隆帝又出一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纪昀应声答道:“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乾隆帝与诸大臣无不为之折服。

乾隆帝五十大寿时,检视堆积如山的上寿诗联,以为“每多堆砌,难惬朕意”,于是令纪昀也出一诗联。纪昀立即吟道:“二万里河山,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此联一出,乾隆帝龙颜大悦,赞美不已。

秘密传信

纪昀在得知皇帝将要查抄卢家后,想提前通知卢家,使他们有所准备,但又不敢传话或写信。最后,纪昀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一点食盐和茶叶装入空白信封,命人送到卢家。卢见曾接到信封后,再三揣测,终于悟出纪昀传达的信息:“盐案亏空查(茶)封”,于是,他急忙将家中资产转移,因此朝廷命官前来查抄时,几乎一无所获。

烟袋惹祸

有一次,纪昀刚点上烟抽得正起劲时,忽然皇上召他前去议事,他急忙将烟袋插入靴筒便进宫见驾。但谈话间,他越来越觉得火烧火燎的难受,原来烟袋里的烟未灭,在里面逐渐燃烧起来。但他又不好发作,只好暗暗叫苦。后来实在忍受不住了,竟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皇上见状,忙问为何突然伤心落泪?他只得如实禀报:靴内失火了。皇上只好恩准,待他到外面脱下靴子时,已是浓烟四起,脚上肌肉被烟烧焦了一大块。

讥讽和珅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和珅曾在宰相府内修建凉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额,便求纪昀题字。结果纪昀爽快答应,题以大字“竹苞”。这二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人们常以“竹苞松茂”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和珅得到题字后非常高兴,就高高挂在凉亭上。乾隆偶然临幸和珅宅第,一见纪昀题字,马上就知道了纪昀是在捉弄和珅。他笑着对和珅说:“纪昀是在骂你们一家‘个个草包’呢。”结果和珅对纪昀恨之入骨,几次进谗言,参奏纪昀。

挺过文字狱

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纪昀是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的,《四库》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晓岚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晓岚以外,几乎无一人得到善终。虽然纪晓岚本人曾几次被牵连进文字狱,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也曾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但他总算是挺到了最后。

主要作品

纪昀的主要著述如下:

《纪文达公遗集》,是纪昀逝世四年后,由他的孙子纪树馨收编成书。该书是纪昀的一部诗文总集,含诗文各十六卷,分上下两编。上编文十六卷,第一、二卷为赋,第三卷为雅颂,第四、五卷为摺子,第六卷为表、露布、诏、疏,第七卷为论记,第八、九卷为序,第十卷为跋,第十一卷为书后,第十二卷为策问、书,第十三卷为铭。第十四卷为碑记、墓表、行状、逸事,第十五卷为传,第十六卷为墓志铭、祭文,共计文三百多篇。下编诗十六卷,计经进诗八卷,古今体诗六卷,馆课试一卷,我法集一卷,共计诗一千多首。《纪文达公遗集》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是研究清代著述的重要资料。

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

《镜烟堂十种》二十九卷,包括《沈氏四声考》二卷、《唐人试律说》一卷、《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二卷、《删正方虚谷瀛奎律髓》四卷、《李义山诗集》三卷、《后山集钞》三卷、《张为主客图》三卷、《风雅遗音》二卷、《庚辰集》五卷、《馆课存稿》四卷。

此外,纪昀尚有以下著作:《史通削繁》四卷;《删正帝京景物略》八卷;《纪河间诗话》三卷,纪昀撰,邵承照辑;《河间试律矩》二卷,纪昀编,林昌评注;《纪文达联语》一卷,纪昀撰;《苏文忠公诗集》五十卷,目录二卷,宋苏轼撰,纪昀点评;《苏诗抄》二卷,苏轼撰,纪昀辑评;《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外集补》四卷、《别集补》一卷,宋黄庭坚撰,宋任渊等注,纪昀等校;《雪山集》十六卷,宋王质撰,纪昀等删校;《文心雕龙》十卷,梁刘勰撰,黄叔琳注,纪昀点评;《湖北先正遗书提要》四卷、《存目》四卷、《札记》一卷,纪昀等撰;《明懿安皇后外传》一卷,纪昀撰,是书据龚鼎孳所撰《懿安皇后事略》稍加修正;《邸抄》不分卷,纪昀辑;《景城纪氏家谱》十八卷,纪昀纂修;《授受礼》卷数不清,纪昀等撰;《乌鲁木齐杂记》一卷,纪昀撰;《台规》不分卷,纪昀等纂;《吕东莱大事记》二十七卷,纪昀等撰;《傅子》无卷数,晋傅玄传,纪昀等辑;《老子道德经校订》二卷,纪昀撰;《启悟集》不分卷,纪昀撰;《万目所视》九卷,纪昀撰;《第八才子书白圭志》四集十六回,清崔象川撰,纪昀评;《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卷,宋岳珂撰,纪昀等编;《济众新编》八卷,纪昀编,本朝鲜《东医宝鉴》;《厉志斋丛书》八种三十卷,陆锡熊、纪昀等编;《书原》二十卷,纪昀等编。

纪昀奉敕修的书如下: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纪昀等奉敕修;《四库简明目录》二十卷,乾隆三十七年,纪昀等奉敕编撰;《四库全书》乾隆三十八年永珞、纪昀等奉敕修,内府写本;《钦定河源纪略》三十六卷,乾隆四十七年,纪昀、陆锡熊等奉敕编撰,故宫博物院影印本;《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纪昀等纂修;《钦定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卷,纪昀等修;《钦定历代职官表》七十二卷,纪昀等奉敕修;《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纪昀等奉敕修改;《乾隆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纪昀等奉敕修;《钦定西清砚谱》二十五卷,纪昀等奉敕修;《钦定腾朝殉节诸臣录》十二卷,纪昀等奉敕修。

人物争议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其著作《美国与中国》中指出:“通过这项庞大工程(编纂《四库全书》),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他们出善价收集珍本,甚至挨家挨户搜寻。该禁的图书是研究军事或边务的著作以及有反夷狄之说的评议,而主要是那些颂扬明朝的作品。……正如L.C.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学者周英杰非常赞成这些论点,并认为“可以说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可以说它是‘阉割’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工程。”至于《阅微草堂笔记》,周英杰认为明显是“受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影响的笔记体杂记,除了语言文采斐然、行文亦庄亦谐、故事引人入胜等几个优点外,倘就内容和思想性而言,无非是在重复一些“因果报应”的老调,根本没有一点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实在是贫乏虚脱得可以。”

人际关系

纪氏原籍上元(今南京市江宁县),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迁江南大姓实畿辅,纪昀的远祖纪椒坡从上元徙献县景城。至纪昀的祖父纪天申时,纪氏家族子孙繁衍,遂有部分成员迁到景城东三里的崔庄(今沧县崔尔庄)。当地人以纪氏之仕宦科第多出崔庄,故有“崔庄纪”之称。而纪氏家族则自称“景城纪”,以示不忘本。

父祖

  • 曾祖:纪钰,字润生,乐施好善、“富而好义”的士绅。
  • 祖父:纪天申,字宠予,乐施好善、“富而好义”的士绅。
  • 父亲:纪容舒,字迟叟,号竹厓。康熙年间中举人,历任户部四川、山东二司员外郎,刑部江苏司郎中,云南姚安府知府。
  • 母亲:张氏。

同辈

  • 兄长:纪晫,纪昀同父异母兄,字晴湖。
  • 妻子:马月芳,东光县望族、时任城武县知县的马永图之女。两人于乾隆五年(1740年)结婚。乾隆六十年(1795年)去世。

儿女

儿子

  • 纪汝佶,乾隆八年(1743年)出生,乾隆乙酉举人,有《半舫诗钞》。 二十五岁时因病逝世。
  • 纪汝传,乾隆十二年(1747年)出生,曾任江西九江府通判、江宁府同知。
  • 纪汝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出生,曾任广东县丞。
  • 纪汝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出生。

女儿

  • 纪氏,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之孙卢荫文。
  • 纪氏,嫁袁氏。
  • 纪氏,早夭。

后世纪念

墓址

纪昀逝世后,被葬于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北村村南,现墓地存有神道碑和墓碑各一通,其中,神道碑的碑文为嘉庆帝亲笔题写,上书“皇清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纪文达公神道碑”。墓葬现已被列为沧州市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昀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珠市口西大街,整体坐北朝南,为二进院落,院内植有相传是纪昀亲手种植的紫藤萝和海棠树等。二进院内正房正中悬挂木匾,上书“阅微草堂”,为近代所书。2003年,纪昀故居被公布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晋阳饭庄管理使用,并建有纪晓岚纪念馆向社会开放。此外,河北省沧县的崔尔庄镇内也有纪昀故居,但毁坏严重,现仅存一眼古井。

雕像

为了纪念纪昀,根据纪昀六世后人、画家纪清远绘制的画像,在福建汀州古城的汀州试院内建了一座纪昀静坐读书的石雕像。他身穿侧面襟长衫,脚着布鞋,坐在一条竹椅上。左手握着大烟斗,右手捧一本书,凝望远方。身旁的石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与茶壶,还有厚厚的《四库全书》。

文化园

纪晓岚文化园

“纪晓岚文化园”于2008年9月在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落成,占地70余亩。园内建有宦海书丛馆、阅微草堂、滦如槐姑室、九十九砚亭、文漪阁等仿古建筑。该园以实物、绘画等方式,记载了纪昀的生平和著述。依据清代相关记载中的“纪大烟袋”说法,文化园特别用由21吨生铁铸成了长达8.2米的“大烟袋”,该“标志性建筑”由烟嘴、烟杆、烟锅和烟荷包四部分组成,其中最为贵重的是烟嘴内镶嵌的象牙。据纪氏研究会查证,此烟袋之长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另外,藏砚阁、文漪阁内,还珍藏着百方砚台和一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

纪念园——岚园

岚园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鉴湖西南侧。该园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当时主政新疆的杨增新对纪昀十分敬仰,曾寻访纪昀在新疆的遗迹,并在整修鉴湖公园时,在园内修建了一排平房,取名为“阅微草堂”,还请书法家张景州题写门匾,纪念纪昀谪居新疆之事。新疆解放后,鉴湖公园改名为人民公园,2008年公园改建时,在阅微草堂的基础上修建了纪昀新疆纪念园——岚园。岚园由三个小院组成,内有门亭、碑林等,整体风格仿照北京的纪昀故居修建。

史料索引

  • 清·朱珪《纪晓岚墓志铭》
  • 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 清·李元度《纪文达公事略》
  • 清·爱新觉罗·昭梿《啸亭杂录》
  •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十·列传一百七》


--
0

基本信息

全名
别名
纪文达、纪河间
晓岚、春帆
石云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
出生日期
1724年8月3日
逝世日期
1805年3月14日
逝世地
北京
主要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四库全书》等
最高官职
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
道号
观弈道人、孤石老人
谥号
文达
祖籍
应天府上元县纪家边(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主要成就
编纂《四库全书
Top